|
鐵軌織錦,“慢”繪山河跨越5900公里,一趟列車盡享北國冬日風光;一路向南,一站式“打卡”沿途秀美山川……2024年,我國全年共開行旅游列車1860列,運送游客100萬人次。 當高鐵以350公里的時速重構(gòu)時空坐標,另一群旅人卻在鋼鐵長龍的律動中邂逅中國之美。從東北的林海雪原到西南的民族風情,從絲路文化的千年回響到紅色教育的薪火相傳,一列列特色鮮明的旅游專列串聯(lián)起山河壯麗與文化交融,成為“慢”游中國的獨特載體。 車廂化長卷,架起歷史云煙的流動鵲橋。千載傳薪,萬象煥新。曾幾何時,綠皮火車“冬燒煤,夏風扇,人擠人,一身汗”。而如今,車廂化作移動的“文化孵化器”!敖z路夢享號”汽笛喚醒河西走廊,非遺傳承從博物館展柜走向流動的生活場景;“熊貓專列”穿越大小涼山,彝族月琴的清音與車輪鏗鏘共譜新韻。當文化轉(zhuǎn)化為可觸摸、可參與的旅途敘事,非遺技藝在游客穿針引線的體驗中重獲新生,邊疆民歌在車輪與鐵軌的節(jié)奏里找到知音。鐵軌延伸之處,文化自信在車窗外的山河變幻與車廂內(nèi)的煙火溫度中悄然生長。 鐵軌作金梭,編織區(qū)域振興的經(jīng)濟錦緞。一線穿珠,百業(yè)騰躍。茶馬古道的銅鈴聲在“星光・瀾湄號”車廂重新蕩漾,跨境文旅的活水潤澤六國邊城;“林都號”穿梭興安嶺林海,將零下40度的呵氣成霜淬煉成四季常青的文旅IP。鐵軌織就的不僅是風景線,更是共同富裕的經(jīng)濟線。人流、物流、信息流沿鋼軌奔涌,帶動餐飲、住宿、文創(chuàng)等關(guān)聯(lián)產(chǎn)業(yè)形成聚合效應(yīng),將“冰天雪地”“綠水青山”轉(zhuǎn)化為“金山銀山”。 車輪書詩行,交響心靈共振的抒情長歌。車輪丈量山河,慢旅叩擊心靈。在漠河6245次“慢火車”上,游客用鏡頭記錄下潑水成冰的瞬間詩意;“熊貓專列”上,游客在川西高原與憨態(tài)可掬的列車管家互動?炫c慢從來不是對立命題,而是時代交響的不同樂章。當96小時的同程共軌消弭了都市人的社交壁壘,當白發(fā)旅者與青年背包客互換人生故事,“情緒價值”重構(gòu)旅行意義,讓旅行從“景點集郵”升華為“心靈共振”的詩意棲居。 錦繡中國,漫路常新。當復(fù)興號與綠皮車在時代軌道上并駕齊驅(qū),中國故事便有了剛?cè)岵臄⑹聫埩Α?欤恰爸袊浆F(xiàn)代化”的鏗鏘足音;慢,是“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”的生動回應(yīng),這曲鐵軌交響樂,既有黃鐘大呂的壯闊,亦含漁舟唱晚的余韻,共同譜寫著錦繡山河的壯美華章。 編輯:金文婕 審核:王仕偉 版權(quán)聲明:如有侵權(quán) 請聯(lián)系刪除 |